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,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
顾名思义,人不一定是身在景点,抚摸着一砖一瓦,目光所及之地就算是旅行了,也有一种旅行,是思维,心灵的旅行。用心去触摸,用思维去构思,用笔去记录。
很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,到了一个景点,看过了,玩过了,品尝过了,可是你都知道了解了些什么?美景和名胜用导游的巧舌包装得停停当当,送到一群武装着摄影机的游客面前,这不算旅行,只能叫做“罐头观光”。
布尔斯丁(Daniel j.Boorstin)说得好:“以前的旅人(traveler)采取主动,会努力去找人,去冒险,去阅历。现在的游客(tourist)却安于被动,只等着趣事落在他的头上,这种人只要观光。”
导游课上,老师曾讲到:“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,是“恣观”。恣,正是尽情的意思。中国人面对大自然,确乎尽情尽兴,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,仍能像柳宗元那样“自肆于山水间”。徐文长不得志,也“恣情山水,走齐鲁燕赵之地,穷览朔漠”。恣也好,肆也好, 都说明游览的尽情。柳宗元初登西山,流连忘返以至昏暮,“心凝形释,与万化冥合”。游兴到了这个地步,也真可以忘忧了。”
古代的名人骚客,曾寄情于山水,放空怀才不遇,留下千古流传的美文。是不是算是一种诠释了旅行的意义。
旅行的意义是见到不一样的风景,人生的意义是创造不一样的征程,凡事都要用空杯谦逊的态度去学习,远方其实就在脚下。
走过千山万水,祖国大好河山,悠悠五千年历史,一砖一瓦,每棵树每条河都有它的故事。我要用心去聆听,去记录。现在推出的研学旅游,开阔眼界,增长见识,探讨学习,培养团队观念,整体意识。继承了我国传统游学、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。
红色旅游,重走红军路线,学红色文化,缅怀历史,传承吃苦耐劳的品格。忆苦思甜,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。
这样的旅行,算不算是思维旅行?